“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公共课教学部汉语言文学教研室面向全体学生征文,让同学们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各系学生纷纷投稿,其中不乏佳作,我们将其收集起来,分享同学们的读书故事,共度世界读书日。
书 缘
班级:ZY1901 姓名:董艳
有人喜欢闻汽油的味道,有人喜欢闻指甲油的气味,而我喜欢新书墨水挥发出的气味,很特别,也很迷人。
家里的大姐是个十足十的“读书人”,她不喜欢看电视,也不喜欢什么游戏,反而对书有着近乎痴迷的执着,她说书里的东西要比电视好看,所以总是攒了钱去买各种各样的书,即使没什么像样的书柜,她还是会整整齐齐码起来。她看书也从来不挑,有多少钱就买多少书,小到一块的二手《故事会》,大到上百的世界名著。
或许是耳濡目染吧,其他同龄人还在玩泥巴时,我就已经天天缠着她给我讲故事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妈妈也会给我讲很多奇奇怪怪的故事,故事里有人,有鬼,有神还有各种精怪,姐姐说这是志异类小说了,就像《聊斋志异》里那些好看又善良的狐仙,妈妈笑着说她可不懂什么小说,这些呀,是外婆讲给她的,所以她又讲给我们了。
那时候我就说妈妈好聪明啊,都可以记住,我就不行,她们讲的故事我都记不住。
姐姐说等以后上了学,自己认字就好了,如果记不清了就再看几遍。
我想这应该就是我对小说最早的启蒙了吧。后来我也会拿着自己不多的几角钱去买那种大大的好看的书,虽然我经常买不起。
经过一整个秋季再加上寒冷的冬季,开春后翻开书本总有一股霉味,刺鼻,但伴着墨汁味,又觉得莫名不错。后来看电视里古人开春会晒书,就想着把所有书也搬出去晒晒。
打开凉席铺在院子里,把所有书一本本抱出来,然后守在旁边,往往都是书没晒好,我也冻感冒了,春天到底还是没能真正回暖的。
然后妈妈一边给我喂药,一边把我干的事讲给他们听,爸爸总是笑着说,春天的太阳又没什么劲,还不如夏天晒,一中午保准晒得好好的。
我总是不服气地梗着脖子说:“你们不懂。”
现在想来,高中之前竟是我二十年来读书最多的时候,那时候总想着好看就行,后来又是考试,又是各种各样的事情,真正坐下来好好看书的机会屈指可数,其实不过是我觉得这世间万千总比书要有意思多了。
前一段时间在家无聊翻开《平凡的世界》,惊觉从前不懂的、不屑的人和事现在竟然能理解了,以前可能恨得牙痒痒的人,现在竟多出许多可悲的情绪来。以前读时,总是站在道德的最高点,站在今天未经风霜的我的角度去看,总觉得谁都不好,现在却理解了那些无奈,又猛然惊觉父辈之智,其眼光之毒辣,是饱经风霜后的伤痕。
疫情期间,在家无聊时翻了翻以前的书本,发现初中时也会为了几本言情小说而生出惆怅来,甚至发出人为什么活着的深思,答案是什么呢?
作文下有一批语“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活着》,后来一段时间我总是被书中人物的命运牵绊,对于那时处于青春期的我,如当头一棒,有些人仅仅只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连一家人在一起都做不到。
“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有一段时间疯狂迷恋盗墓小说,什么《盗墓笔记》啊,《鬼吹灯》啊,是一边看,一边偷偷躲在被子里冒冷汗,也是那个时候,挑灯夜读久了,成近视眼。
高中是快乐的,更是难熬的,想起来还是不免佩服自己曾那样努力过。
那时候也没什么时间看一本完整的书,只能一遍遍翻看语文练习题上的阅读理解,起初不喜欢科普文,后来实在没什么看的了就只能去看,看完文章看题目,看完题目想答案,想完答案,再翻阅资料,结果就是阅读能力和速度都提升了,这也算是“不务正业”最好的典范了吧。
我看书从来都是不挑的,只要兴致来了,随便什么书都能读起来,以至拿着亲戚家《母猪的产后护理》也能认真起来。
高中语文老师说,凡是“正书”我总也读不好,只其他旁的奇奇怪怪的书,我还总能悟出些“道理”来。
他当时为什么这么说呢?是我考试考砸了,还抱着《白鹿原》伤春悲秋吗?可能吧,唉,结果就是,我晚上还在替人物伤心,早上看到成绩顿时又心疼起自己来,老师还故意道:“不可怜田小娥了,也是,该可怜可怜自己的脑子了。”
所有人哄堂大笑间,我在想这算不算是和“白灵”一样的反抗精神呢?过后又觉得还是不算的,因为我只是单方面的被“欺压”,连一句反驳都不敢,看来还是比不了了。
有时有人会问,哪本书,或哪个作者对我影响最深,想来想去总也没有答案,时常无缘无故生出一些情绪来,觉得奇怪,仔细想想才记起,原来这些对话或场景,竟和曾经哪一本书中某一幕如此相似,当初无法理解的行为语言,那时才明白,真是神来之笔。
即便到现在我基本没再怎么读过书,看到图书馆还是忍不住去看看,那种被书包围的感觉让人心动,若是有几本新书,还带着墨香的新书,能让我多翻着闻闻,就更好了。
读书消得泼茶香
班级:BZC2001 姓名:彭倩贝
古往今来,无论是于谦笔下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亦或是李白的“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还是鲁迅先生所言“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本活书”,无不彰显着读书给人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书读的越多,人不仅懂得越多,收获的也越多。往夸张了说,人身体流淌的血液都吸文学之精气,显得容光焕发。
放眼当下,如今的时代像是被按下了快进键,与其说是读书,倒不如说是听书。在我看来,这样已经失去了读书的韵味。读书,读书,别有韵味方能另辟蹊径。何为韵味呢?我更喜欢李清照笔下的“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其中的“闲处好”一是说靠枕看书只能闲暇无事才能如此;一是说闲时也只能看点闲书,看时也很随便,消遣而已。再加上那门前的雨中美景,诗人的病情也好了些许吧。
那这另辟蹊径,径从何来?那得你自己找了,所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试想一下,闲来无事,捧一本书来,微风习习,抿一口茶,看着窗外的景色,简直快活!只是,现如今这样做的人一是寥寥无几,就算是有这么一个人,也会被说是“你看,他好作啊,这样给谁看啊”;二是有那时间,怕都留给手机了,手机这玩意似乎已经成为人身体的某一部分器官,不可分割了。
听书,电子书,这些时代发展的产物尽管让人们更加高效率地将书的内容了解,但也有很大的弊端。从听书来说,读书和听书这两者之间已经发生了感官上的差别。读书,是用眼睛去将书的内容传递到大脑中;而这听书,便是通过耳朵将所听到的内容输送到大脑中,结果虽相同,效率却事半功倍。
可对读书而言,我觉得更加重要的是过程。既然你选择说我要读这本书,你就要去享受读书的这个过程,而不是尽快把这本书的内容了解得差不多。正如陆九渊所写道“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从电子书来说,虽然都是用眼睛去看,但电子书比不上实体书的质感。捧一本实体书去细细品味作者笔下的浮生百态,将自己的理解标注在旁边,一年两年后再次翻开倒也别有心得。书这东西越读越有价值,不仅是人,书亦如此。
鲁迅先生曾对读书这样解释:“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若是这般,便称得上读书了。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领导者毛泽东兴趣爱好很多,最大的嗜好是读书,其所读之书难以计数,是用一生精彩的实践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诠释到了极致的一代伟人。他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又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如果说毛泽东的一生是一部英雄豪迈的乐章,那么,刻苦读书与大智大慧在其一生中则交响回响。他的读书精神、读书方法和读书成效是我们永远学习不完的精神财富。
记忆中的第一本书便是母亲在市集上给我买的,在那同时,母亲给我姐买了一本《感悟父爱母爱全集》。儿时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就是把那书越读越薄,直至读完便感觉自己厉害得不行。但事实是,母亲给我买的那本书我并没有读完,反而被姐姐的那本《感悟父爱母爱全集》所吸引,甚至一个人在房间看时偷抹着眼泪。父母亲每晚也会轮流着将姐姐的那本书拿去作枕边书。后来,《感悟父爱母爱全集》已经被我们一家人看了很多遍看散以致于用夹子夹着,现在还放在家里的书橱上。那本书也有了属于它的故事,如同一位昏昏沉沉的老者,安然地躺在它的地方上,等待下一个人叫醒他,带他再次去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挚与温暖。
从那以后,我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因此也陆陆续续买了很多书,读了很多书。有一次出游见到的一幕场景令我记忆犹新。
那时我十二岁,跟着父母去逛庙会,当天人来人往,做生意的小贩抓住这个好机会在道路两旁支起了棚买卖。其中有一个卖书的摊位摆了很长的桌子,在桌前贴着一张横幅:卖书,15元一斤。看到这张横幅的时候心里五味杂陈,何时起,图书竟以这种贱卖的方式用于营利?林林总总的书铺满了长桌,其中就有四大名著。
我在摊前驻足良久,那生意也算可以。只是将书放在秤上称量,总让人感到不适,父亲告诉我:“这种摊位卖的书一看就不是正版的,只是可惜了那些个作者的良苦用心啊。”我就在那里静静的站了几分钟,母亲便拉着我离开了。回去的途中,每每想起那番景象总是难以言说……是啊,那些作者若知晓该有多难过啊,有多少大家穷极一生只为完成一部书啊!
就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而言,倾注了他多少的心血啊,到最终也没能给整个故事画上句号。张爱玲也为此遗憾:“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
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到头来那些书却落得这般下场,令人感慨万分。而相较之下,高中时校园每学期举办的“书香进校园”活动则让人流连忘返。每逢晚饭期间我便拉着朋友去那里挑选心仪的书籍,那段时间,我们班里还掀起了一股阅读风潮,尤其是余华的书很受大家欢迎,同学之间交换阅读,因此每个人的桌子上总有一本余华的书。就学校举办运动会期间,我们没事的人便抱着余华的书在那里阅读。那一学期就单是余华的书,我便看完了《活着》《第七天》《许三观卖血记》以及《在细雨中呼喊》。
三毛曾说“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我想“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其实,在我看来,不单单是读书,听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读书的一个部分,好的歌词就是一首好的诗词。比如周杰伦的《青花瓷》《烟花易冷》……还有被称为“吟游诗人”毛不易的《一程山路》《水乡》等等。我很喜欢《一程山路》中的一句词:“山谷的薄雾吻着烟霞,枯叶之下藏多少情话”。薛之谦说“写歌不一定要读书,但得空了看一看,也不会吃亏的”。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愿我们在更迭变换的时代中,不急不躁,闲来无事,再次拿起书架上那还未读完或者已经读完的书,为它掸去尘灰,轻捧读来...
我的读书故事
班级:BHL1805 姓名:李辉
在初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的心有了一丝轻微的震动,书,读书!我决定好好说说我对于书的体会和对于读书的思考。
在山间田头里奔跑着,在篮球场地中跳跃着,在寂静无声时思考着,在人间晃荡着,已经快二十二个年头了。可我是何日何时开始接触到书本,又是何日何时开始投入到读书当中的呢,已然忘却了。
倘若一个开端是一次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那么这个开端就会深刻地铭记在脑海里。可关于读书,无与伦比的重要,可又普普通通,以至于我始终想不起来我看的第一本书究竟是《童年》还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过如果单单是从时间上来说,那我想可能会是那些寓言和童话了吧。
不过无论如何,终还是接触到了书本,而这件事对于我走过的这些年华影响重大。自此,我便时常会将躯体单独留下,让灵魂高高跳起,跃进漫无边际的文字海洋。
高尔基的童年令我唏嘘不已,保尔·柯察金的经历振奋人心,满是活力的校园青春小说洋溢着朝气,余华文集的沉重让我几乎难以喘息。
遥想起第一本看完的长篇小说是家里那本厚厚的泛着黄并且满是褶皱的《三国演义》。
那年那天的午后阳光很是明媚,而那个少年好像什么都不懂,因为他才刚上初一,可他又貌似什么都懂,因为他已经初一了。
在初读《三国演义》时会有些字不认识,当然也不明白它的意思,可通过联系上下文,倒也不会太过影响阅读。于是我便很容易地坠到了三国里,也回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窗外风吹着雨,我看到了桃园三结义,天上月伴着星,我看到了赤壁火连营。
于是少年每一个睡前故事都有了一个大体的框架,那是一个白袍白甲的小将军,而三国里也多出了一个令天下英雄都震惊的“新人物”。
第一遍读三国,看的是热闹和对大汉渐渐消亡的悲愤,第二遍读三国,看的是勇武和对刘备白手起家的赞赏,第三遍读三国,看的是谋略和对诸葛鞠躬尽瘁的慨叹,第四遍读三国,看的是大势和对滚滚历史长河的坦然。
一遍一遍的翻阅,可每一次都会有一种不同的体验。我想这便是《三国演义》能列入四大名著的原因了吧。
春风吹走寒冬,夏日融化春风,秋意席卷天下,白雪飘落人间。而一日推着一日。记不清楚是从何时开始喜爱唐诗宋词,那种寥寥几句写出深远意境的手法令我深深着迷,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更是令我万分欣喜。
我开始读诗,开始细细地品味诗,开始写诗;我开始读词,开始细细地品味词,开始填词。
那些名人大家早已逝去,更是于这个世界似乎未曾留下一点点痕迹,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留下来的文字都在熠熠生辉而金光无限。
穿梭在诗词海洋之间,那些诗人词人创作时候的那种感受竟然能与我的灵魂极为契合地共振。那种孤独,那种喜悦,那种凄苦,那种得意,那种痛楚,那种豪迈……
将文字好好排列一番,就能有这样神奇的魔力,这令我很着迷。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写道“今朝席卷风何去,抖擞精神明再来”,李白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写道“大风起兮乘云去,天地上下无断隔”。苏轼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我写道“夜才临,星便展,月方延”,苏轼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写道“既未此生往,则梦共沧澜”。
我开始模仿,开始描绘一副专属于我自己的意境,并且竭力让它变得更加厚重而深远。我仔细地将生活中每一种情感都放大,然后慢慢体会个中感觉,我仔细地观察人世间每一样事物,然后静静思考个中道理。
我聆听每一句话并分析言外之意,我观察每个表情并感受那种内心。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而我认为,读万卷书,胜过于行万里路!身体虽然枯坐在原地盯着干巴巴的文字,可灵魂却早已经离体,并在漫天文字的指引中,越过山川大河听闻鸟语花香!
读书,为我建立了一种辩证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书,让我树立了一种不会大喜大悲的价值观,读书,赋予了我言辞谈吐更加得体的能力。
当我们忧愁苦闷的时候,不如读书吧!书里面有答案,而且那个答案是无数前人的无数心血浇灌得来的!
读书中的故事,以及读书的故事,都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
撰稿人:秦帼英
审核人:黄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