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能否破冰,直接决定着行动能否突围。站在巨人肩膀上启动改革的新征程,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战略眼光透视教育的改革方位,清晰地认识到挑战在哪里、机遇期出路在何方,才能真正做到“蹄疾步稳”。
服务地方需求是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根本使命。作为一所以师范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地方本科院校,钦州学院“升本”之初,底子薄,基础差,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指导下,学校以服务需求、价值创造为导向,坚持不懈地推进转型发展,办学成效日益显著,发展环境日趋良好。
一、坚持服务地方导向: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
围绕广西沿海地区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产业、石油化工业、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等千亿元产业,钦州学院有序增设海洋科学、水产养殖学、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机械工程(港机)、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等涉海类特色专业,填补了广西有海洋但广西高校无海洋学科专业的空白;依据广西沿海地区产业链(产业集群),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海洋生物与技术”、“海洋交通运输与工程”、“能源与化工”、“智能与信息”、“经贸与现代管理”、“文化传媒与艺术”等学科专业群,形成了以海洋特色为主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提升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坚持开放办学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校地校企共建一批专业,例如,与北京金蓝无忧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机器人专业;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物联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北京中科特瑞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数据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数据方向);与广西区党委宣传部、钦州市党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专业。学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地校企协同育人,办学从封闭转向开放,人才培养模式从讲授型转向集成型。校企共建了一批合作发展平台,与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共建“广西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共建“北部湾港人才培训基地”等合作发展平台12个。学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水平与应用研究能力不断提高。
三、坚持价值创造导向:积极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11816万人,当年就业率均在91%以上,其中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就业的占50%以上,为广西沿海地区重大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在科学研究方面,高举应用研究大旗,立足企业行业,立足北部湾经济区,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开展科研,获得广西农村土地确权、坭兴陶原料标准制订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类项目合同一批,近五年来合同经费累计7000多万元。在社会服务方面,除了开展服务企业行业的应用研究外,还为地方培训渔业船员、海船船员、基层干部、企业员工、中小学教师45600余人。在文化承传上,以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积极参与钦州市政府组织开展的“文化钦州”建设,提升了钦州“海洋文化”、“坭兴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品位。出版了《钦州坭兴陶设计》《环钦州湾历史文化研究》《广西海洋文化概论》等一批钦州文化研究著作。
目前,钦州学院的转型发展赢得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钦州市政府投资30多亿元为学校建设新校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在钦州学院基础上创建北部湾大学工作,学校成为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项目单位。
2016年4月16日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钦州学院在广西钦州市签订“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合作协议。
2016年4月15日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项目首席专家、西南交通大学原副校长蔺安林,中心下属产教融合促进中心负责人杨捷一行前往钦州学院进行专题调研。中心将结合调研情况,组织相关专家对钦州学院转型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指导,确保项目稳步推进。
2016年7月5-7日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创新发展处负责人刘志敏与北京曙光教育合作中心主任王斐一行赴广西钦州学院、贵州凯里学院开展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专项调研,与校方就大数据建设方案进行了深入研讨。
2016年7月8日
钦州市委宣传部与钦州学院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签约仪式在钦州学院举行。此次与中共钦州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钦州学院进行校地、校政合作以促进学院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2017年4月13日
钦州学院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签署对口支援协议,旨在逐步探索和扩大两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集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产教融合各领域对口合作,推动钦州学院转型发展。
2017年4月25-28日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产教融合发展研究院负责人杨捷一行赴钦州学院开展项目专项指导工作。专家组认为,当前钦州学院发展处在机遇阶段和关键节点,要坚持树立崇高远大的目标不能变、把握阶段性目标不能变、高举应用型旗帜不能变、坚定不移走产教融合道路不能变、抢抓机遇不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