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是实践的眼睛,实践是思想的真理。为进一步落实学习革命文化和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2023年7月10日甘肃医学院“藏王故里”三下乡暑期实践队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杨土司革命纪念馆和博峪村卓尼土司“博峪衙门”遗址,追忆革命先烈,感悟青年责任。
实践队员在馆内参观学习
图为1954年杨复兴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的代表当选证书
纪念馆内,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将历史的长卷展现在大家面前。党中央和红军在甘南藏区不仅没有受到阻击,而且得到了大批粮食、军鞋等物资补充,藏区同胞从土司到百姓都为红军"打下腊子口,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巨大而珍贵的支持,当年红四方面军沿红一方面军线路进入甘南藏区后,杨土司仍然是让路护道、开仓放粮,使红四方面军顺利再克腊子口,在临潭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当红军离开藏区后,杨土司又部署手下,收留、安置未能随大部队走的伤病员、小战士200余人,使其不遭国民党毒手,杨土司和藏族民众和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结下的深情厚谊彪炳史册,永励后人,客观真实展现了这位具有爱国进步思想、民族团结楷模的英勇事迹。队员们深刻感悟到了革命精神的伟大和神圣,感悟到共产党人对信仰、信念、信心的坚守与执着,在心灵上受到了触动和洗礼。
7月11日,实践队前往了卓尼县博裕村土司官邸衙门遗址所在地。通过实地走访、听取介绍、采访问答等方式,实践队成员深入了解了二十代土司的过往,也见证了和平年代下该村子的建设发展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历时530多年的深厚土司文化和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让博峪村成为最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峪村坚持以“红色”党建引领,抢抓生态文明小康村、“一十百千万”旅游标杆村建设机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护和利用好红色资源的同时,完善和加强村庄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做到村容改造与红色印记有效衔接,形成了处处有红色文化、户户有绿色发展的良好局面,绘就了“红色圣地·绿色博峪”的美好画卷。
图为队员参观卓尼县土司衙门旧址
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谈得知,如今的纪念馆在传承文明、教育群众、引领风尚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更让实践团的成员们充分认识到了,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最生动的象征,是激励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红色精神激发红色力量,弘扬红色文化,就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图为队员聆听红色故事
走进那段峥嵘岁月,越发感觉和平来之不易,需铭记历史,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