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春天已悄悄来临,春天,草长莺飞,万物复苏,是最美好的季节,也是最矫情的季节。每年春季到来时,很多人就会有各种情绪,莫名的情绪低落,莫名的情绪波动,正所谓“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中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2024年的春天已悄悄来临,春天,草长莺飞,万物复苏,是最美好的季节,也是最矫情的季节。每年春季到来时,很多人就会有各种情绪,莫名的情绪低落,莫名的情绪波动,正所谓“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中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春季也是一年当中气温、气压、气流、湿度等最为变化无常的季节,半数以上的人群在春天会出现种种不适症状,如失眠、疲倦、健忘、情绪低落、好冲动、工作效率降低、睡眠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心理精神方面的疾病在这个季节很容易被诱发或加重。
也有研究表明,春风频率过低,极易产生次声波,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春风还使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大大减少,使人体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液中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感到紧张、压抑、疲劳,导致精神失常。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应该如何调节呢?让我们一起运用更加传统的智慧来解决它吧。

春季容易出现心理“感冒”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里用“感冒”这个词,是为了向大家说明,春季出现各种心理症状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心理“感冒”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甚至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自行缓解。当然,春季也是精神疾病的好发期,精神疾病容易复发,因此,也要特别注意。
1.春季千变万化的气象特点
春季天气变化最为频繁,容易扰乱人们的生理功能,导致机体平衡失调,加剧心理机能紊乱;有的人对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高度敏感,从寒冷的冬季过渡到温暖的春季,气温的急骤变化会引起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及生理、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光照时间开始延长,光照强度加大,脑松果体褪黑素分泌受到抑制,容易引起人脑分泌的激素紊乱,进而加剧心理机能的混乱,出现抑郁、烦躁、失眠等症状,更严重的可导致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病;春季天气潮湿,多阴雨天,尤其是南方雨季到来时,雨雾蒙蒙,连绵的阴雨天是抑郁症高发的外部因素。
2.春季的各种压力比较集中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大部分人都给自己定了计划,有些人甚至急于改变自我现状,给自己制定较高的目标,从而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对于很多大学生表现得更加明显,因为有很多大学生即将面临找工作、考研复试面试、毕业考等各种压力。因此,季节变化加上压力叠加,容易心理“感冒”。
3.生活节奏的变化导致适应不良
一年中最放松的春节假期刚刚过去,本来就可能有些不适应,人体的生物钟被扰乱,人体的正常生活状态被打乱,这种乱加上特殊的气候特点,导致了人的心理更难适应。
4.认知方式不合理
我们都知道影响我们情绪和行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事件的不同看法。同样一件事有人用积极的思维去看,有些人用消极的思维去看,产生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是不一样的。还有的人经常会陷入“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的不合理认知中,导致了在面对困难时产生不良心态。
5.个性特点
有研究表明内向型人格特点的人不愿表露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更愿意自己承受困难和压力,过分关注事件对自身的身心影响,同时,又不愿意主动求助,难以利用社会支持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另外,情绪不稳定的人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导致情绪此起彼伏,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导致不良后果。
6.原有的身心状态和社会支持体系
本身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担心和适应困难;本身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学生在春天也会过分警觉,过分担心,产生不良心态;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体系的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难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困境,容易出现心理“感冒”。

怎么办呢?传统智慧有妙招!
妙招一:顺应自然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充分说明了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顺应自然,起居有度,中医讲求“天人合一”,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气候变化、昼夜更替、环境变迁等,都会影响人体健康;在生活中,要做好起居饮食,以保“真气从之”,以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目的。从饮食来讲要做到饮食有节、清淡,多吃蔬菜,进食要细嚼慢咽而且要多样化,并注意冷热。从季节来说夏慎湿热,冬慎寒凉;《素问·经脉别论》中提出:“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记得这样做:春季一定要早起,起来后活动身体,有空多走进大自然。在校要调整作息时间,开始规律的校园生活,切莫昼夜颠倒,切莫通宵达旦;大自然总是能疗愈我们受伤的心灵。大自然本身就能够抚慰、温暖我们,所以,当我们被情绪困扰时,换个环境,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侍花弄草、观赏鸟语花香。大自然的奇山秀水常能震撼人的心灵。登上高山,会顿感心胸开阔。放眼大海,会有超脱之感。走进森林,就会觉得一切都那么清新。这种人与自然的融合之美,这些以静制动的宣泄方式,都能帮助你缓解焦躁情绪,以静雅的心态平息怒气。当然,如果你不方便走进大自然,日常种种花,与花对话也是不错的情绪宣泄方式。
妙招二:恬淡虚无
《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虚无是指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杂念,无恼怒、忧思与惊恐等。这句话告诉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没有贪念妄想,那么就会真气和顺,精神内守,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无情绪波动,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容易侵犯人体,人就不会生病。
记得这样做:心理养生不仅要看到外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更要注重自身精神的修炼,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减少主观欲望的需求,目标不要太多、太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懂得适时取舍,给心灵做减法,经常怀有一颗感恩知足的心,不盲目追逐虚妄的东西,不过分攀比拥有的事物,真正做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要在思想上减少杂念和贪念,懂得珍惜和满足,保持心静和自省。现代人往往都在追求提高物质生活方面下工夫,这种追求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所以,我们用一生来追求财富,不如用一生来培养出一种好的心态,让我们的精神达到一种超凡的境界。

妙招三:适度运动
《黄帝内经》中《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一论述全面阐述了养生之道的基本内容,其最大特色在于主张整体养生。形神兼俱,中医整体思想在指导心理健康方面尤其独特的优势。认为形神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要关注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医心理“整体”观念强调形神兼俱,认为生理、心理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运动有利于改善情绪,运动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运动有利于人们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有效地增加人际互动,提升个人的人际关系,运动对很多心理疾病有很好的改善和治疗作用。
记得这样做:适度运动。从每周锻炼3次开始,从每次锻炼半小时开始,从最基本的快走或者慢跑开始,从自己可以实现的运动量开始,从同伴陪伴你一起运动开始,一点点的提升,一点点的增加运动量。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的精神状态好了,身材好了,食欲增加了,睡眠踏实了,人也变美了。
妙招四:稳定情绪
《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七情是机体正常的精神状态,一般不会致病,但七情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只有气机平衡,人才能健康。《内经》云:“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是指神静,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过。《内经》:“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内心。情绪乃一身之主,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遇事即发,七情失调,心神则失去平和,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忧则伤肺,过思则伤脾,过恐则伤肾;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
记得这样做: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事在人为,乐在创造,要善于自我调整心态,踏实度日,莫为琐事所烦扰,豁达乐观,喜乐无愁,纵有不快,也一笑了之。主动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避免生闷气,注意及时排解心中的不快。学会倾诉、宣泄情绪,多与人沟通,有意识地自我引导,这也是一种自我疗愈的方法;感到累时,暂且搁下需要做的事情,调节调节,听听音乐,散散步,和朋友扯扯家常,过过轻松、悠闲的好时光。放慢自己的脚步;回到寝室可先洗个热水澡,让自己的身心彻底地放松平静下来,再听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让自己渐渐进入沉静的状态里,心胸自然会开阔起来。

妙招五:多些宽容
养生贵在养心。养心重要是为自己的心松绑;静心在退,洁心在空,宽心忘坎,忍心大度,用心心康。要心胸开阔,宰相肚里能撑船。心底无私天地宽,让宽松、随和、宁静的心境陪伴你,岂非是快乐每一天。一切修身修心法门,只有两字诀:放下、回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要一放下,一回头,病者顿愈,迷者顿觉。此真无量寿者。宽心是对不如意的事情不要斤斤计较、小肚鸡肠,而是要粗心,要难得糊涂,这样,就会拥有平衡的心态,时时感到生活的轻松与美好的人生。不会被抑郁缠身而闷闷不乐。
记得这样做:过去再糟糕已经成为过去,未来再美好还没有到来,我们唯独只有珍惜现在,珍惜当下。人生经历的小事无数,不能计较的却很多;人生遇到的大事很少,也只能尽人事以听天命,常人无可奈何。为小事而常介怀,不值;为大事而常悲戚,不该。故,面对小事,要开心;遇到大事,要宽心。争的是理,输的是情,伤的是自己。黑是黑,白是白,让时间去证明。放下自己的固执己见,宽心做人,舍得做事,赢的是整个人生;多一份平和,多一点温暖,生活才有阳光。
编辑:张茜茜
审核:刘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