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改简历跑宣讲会,晚上熬夜写论文,梦里都在查文献”“导师催进度,HR等回复,父母问规划......我像个被扯断线的风筝”。
又到毕业季,无数应届生正经历着人生第一场“双线甚至多线战役”——学术与职场的双重压力、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当“多手抓”变成“章鱼烧”,如何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千手观音式焦虑”源于?
“千手观音”现象背后,是安全感的代偿行为——通过同时抓住N条赛道,试图对冲“被淘汰”的恐惧,却在无限分身中陷入自我耗竭循环。
对就业前景的担忧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找工作似乎成了一个“世纪难题”。许多毕业生都担心自己的专业不吃香,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够硬,担心自己会成为“毕业即失业”的一员。这种对未来的恐惧和不安,常常成为压在毕业生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学生表示对未来就业前景感到不安。这种不安不仅来自于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也来自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不了解。
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从象牙塔到职场,从学生到职员,这个身份转换的过程,对每个毕业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和同事,许多人感到手足无措,担心自己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担心自己的表现会不尽如人意。这种对未知的恐惧,常常成为焦虑的温床。
在学校里表现优异的学生面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环境会感到非常紧张。“我在学校里成绩优秀,但我能否在工作中也表现出色?我的同事们会不会喜欢我?”这种焦虑使他们在工作中畏首畏尾,不敢展现自己的才华。

人生规划的迷茫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众多的选择和可能,许多同学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适合我的?”这些关于自我认知和人生规划的问题,常常让毕业生们陷入深深的思考和彷徨之中。
如果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学生们只在学习、实习和社团活动中不断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临近毕业时,他们很容易陷入迷茫:“我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道路?我应该继续深造还是直接进入职场?”这种焦虑使他们在人生的重要关口犹豫不决。
除了这三个主要方面,一些外部因素也在加剧毕业生的焦虑情绪。比如父母的期望、社会的压力、同龄人的竞争......这些看似无形的力量,常常成为压在毕业生身上的一座大山,让他们喘不过气来,致使“千手观音式焦虑”席卷而来。
心理学小实验
《认知科学》研究显示,多任务切换会导致大脑灰质密度下降——你以为在“高效开挂”,实则在慢性损伤专注力。
给“千手观音”的3个心理处方
1.承认焦虑:你不是一个人“崩溃”

在网上刷到过一个帖子:“室友保研了,隔壁班同学进了大厂,而我论文二辩没过,面试全挂。每天躺下就心悸,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失败的人。”
心理学视角
有研究发现,毕业季学生的压力水平堪比失业人群。当“完成学业”与“规划未来”两大人生任务叠加,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会因过度负荷触发“认知过载”,表现为焦虑、失眠、自我否定。
行动建议
- 制作“压力清单”:把困扰具体化(如“导师要求3天内改完论文”而非“我完蛋了”);
- 设立“焦虑时段”:每天固定15分钟集中担忧,其余时间贴上“稍后处理”标签。
2.破除完美主义:60分比100分重要

真实例子:一网友曾因追求“完美论文+顶级Offer”连续熬夜晕倒,调整策略后反而同时收获期刊录用和心仪工作。
行动建议
1. 任务分级法:我们可以采取心理学重要的时间管理法则!
- 紧急且重要(论文查重/签约截止日)→立即做
- 重要不紧急(职业规划)→计划做(如每周日复盘)
- 紧急不重要(琐碎表格填写)→委托做(找同学互助)
- 不紧急不重要(比较他人进度)→删除做
2. 最小可行行动:
- 改论文卡壳?先写200字简要初稿
- 面试紧张?用手机录3分钟模拟回答
3.建立“心理弹性账户”
神经科学证明,持续高压会损耗大脑葡萄糖储备,导致情绪失控。所以我们需要像管理时间一样管理心理能量:
行动建议
- 身体账户:设置“充电5分钟”(深呼吸/嚼口香糖)打断压力循环;
- 关系账户:与不说教的人每天交流10分钟(试试毕业树洞交流群);
- 成就账户:记录微小的“已完成”(如“今天给导师发了邮件”)。
写给正在挣扎的我们

“多手抓”的本质不是证明自己能兼顾所有,而是学会在动荡中与不确定性共处。
“千手观音”的每一只手,都曾是年轻人对抗不确定性的勋章。
但真正的成长,或许始于承认:我们不需要长出更多手,而是需要找回那双——能稳稳接住自己脆弱的手。
图文编辑、校对丨张茜茜
文章选题、审核丨刘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