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 我们还能保护好自己的“脸”吗?

作者: 时间:2021-03-18 点击数:

作为人工智能最前沿的技术之一,人脸识别方兴未艾,钱景广阔。据测算,我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正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预计今年将突破500亿元。

近日,在央视“3·15”晚会上,这个香饽饽却因为侵犯个人隐私,被推上风口浪尖。为了精准营销,科勒卫浴、宝马、MaxMara等知名品牌未经顾客允许,私自通过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收集顾客的性别、年龄等人脸信息。

这不禁让人深思,在信息时代,我们还能保护好自己的吗?

熟悉又陌生的人脸识别

进出小区、上班打卡、出入境过安检、刷脸支付……只需一个照面,摄像头即可识别人脸。随着人脸识别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今社会正进入看脸时代。

但你真的了解人脸识别技术吗?

人脸识别看上去方便快捷,完成一次成功的人脸识别可不简单,至少要经过人脸检测与采集、人脸图像处理、人脸匹配与识别等多个环节。

其中,仅人脸检测这一项,科学家就用了近30年,才将理论变为现实。

为了提升安全验证的便利性,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开始研究人脸识别。可惜直至1990年,人脸识别技术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特征脸、人脸数据集等的开发,人脸识别技术才真正进入初级应用阶段。

当人脸识别成为可能,如何更好、更快、更精准地识别,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新课题。

借助机器深度学习理论的发展,科学家们相继探索出了遗传算法、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人脸识别方法,能够有效摆脱角度、光线等限制性因素的干扰。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实现完全自动化,不仅识别速度快,准确率也比较高。

令人担忧的信息泄露

不同于用户名、电子邮箱等信息,人脸信息无法被更改。它一旦被收集,就是永久收集;它一旦被泄漏,就是终身泄漏。

201910月,因不满办理年卡会员时,需采集人脸信息,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郭兵把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了法庭。

入园方便又快捷,郭兵为何多此一举

因为我们无法确定被采集的人脸图像会被储存到哪儿,它们是否会被泄漏,又是否会不经允许就被用于他处。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这个处处都是摄像头的信息时代,我们的很可能早已被悄然走。

一年后,这个中国第一起人脸识别案有了判决结果: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删除郭兵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人脸信息,并赔偿其1038元。

除却个人的担忧,也有企业选择向人脸识别开炮

去年6月,在不少科技企业跃跃欲试,想要在人脸识别领域分一杯羹的情况下,科技圈的老大哥”IBM却选择激流勇退。

为了呼吁大家不要再将人脸识别技术用于种族歧视和大规模监视,IBM高调宣布退出人脸识别市场。

做好监管用好这把双刃剑

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如果技术投入使用后,却不加以有效监管,很可能会变成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利用换脸软件侵害他人名誉权,到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人脸识别的滥用、人脸信息的无序使用正持续引发公众不满。

今年年初,为避免人脸识别被杀熟,有买家看房时,不得不佩戴头盔。然而避开人脸识别,我们就能在信息时代全身而退吗?

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获取的生活便利,都是以牺牲个人隐私为代价的。

以大家习以为常的算法推荐为例,现在的购物、影视、外卖APP之所以如此我们,就是建立在对用户个人信息的采集上。

数据记录了我们使用网络时的一言一行,当这些信息汇总成大数据库时,我们的个人爱好、生活习惯等都无所遁形。

好在越来越多人已经开始注意这些问题。反大数据杀熟人脸识别第一案、央视“3·15”晚会的揭露,都是对隐私泄露的有力反击。

未来我们应该如何用好人脸识别这把双刃剑?

除了监管技术的使用范围,更需借助系统完善的法律,监管使用这些技术的人。

 

版权所有【甘肃医学院】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349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80202000194号 学院地址: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泾河大道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