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感受过这种焦虑—— 在某一个时刻,你终于做完了手头或记事本上面所有的事情。于是,你对着世界做了一次深呼吸,开始享用为数不多的“属于自己的时光”。

然而,等待你的却并非什么释然和轻松,你开始思索的一个问题是—— “真的没活干了吗?我现在停下来休息,是不是错的?”
或者,当你真的开始进入休息时光里,摆脱了“早八”,或者和同学出去走走,但那种“没做完事”的感受依旧如影随形,仿佛“休息”根本是一件不负责任的事情。

于是很多人告诉自己,“唉,我就是劳碌命”。但事实上,真正困住你的,可能是“空闲性焦虑”这一越来越常见的心理现象。
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空闲焦虑”呢?
1.社交媒体带来的“无形压力”

社交媒体在加剧“空闲焦虑”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我们经常看到他人分享的各种动态——忙碌的学习、丰富的社交、充实的生活。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理论中提到,人们在追求充实感时,往往会陷入一种对比的陷阱。
看到他人如此忙碌充实,我们不由得产生焦虑,担心自己在浪费时间,甚至怀疑自己的生活是否足够充实。这种社交媒体带来的“无形压力”,让我们在空闲时感到不自在,仿佛我们也应该时刻保持忙碌,才能与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同步。
2.社会期望:我必须变得更好

在现如今竞争激烈、内卷加剧的时代,我们总是被期望着不断进步、保持忙碌,如此才能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才能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我必须学习成绩很优秀、我必须有丰富的科研和学生工作经验、我必须有高水平的社交能力、我必须让自己看上去苗条漂亮……我们必须做到如此种种才会觉得自己离理想的未来近了一点点。
3.个人认知:自我价值、恐惧失败
“空闲焦虑”的根源,还在于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误解。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曾说:“人类注定要自由。”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价值往往与生产力、效率挂钩,导致我们误以为只有在忙碌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当我们习惯了通过忙碌来定义自我价值时,空闲时间反而让我们感到迷失。我们担心,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是否在退步,是否在浪费生命。于是,空闲变成了一种焦虑的触发点,让我们陷入对自己价值的质疑之中。
或许可以试试这么做
1.反思与规划

思考忙碌背后的原因:为什么无聊会让自己感到焦虑。了解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制定一个自己的时间安排计划,进而平衡工作和休息。
2.正念与冥想

可以利用b站等平台寻找正念冥想指导视频,也可以自己找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专注于呼吸,察觉并接纳自己的想法,平静地思考,或是静静体会“什么都不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3.散个步,去接触大自然
“公园 20 分钟”真的有效,研究表明,自然环境的绿色空间能够降低心率和血压,减少压力激素的分泌,同时提升心情和认知功能。接触自然环境更多的人,健康状况和幸福水平都明显更高。
想象一下,你沿着林荫道徐徐而行,周围是树叶的沙沙声和清脆的鸟鸣,这时内心还会有“别再浪费时间了”的声音响起吗?
4.做些体力劳动

运动健身、打扫房间、收拾桌面......这些活动能立刻给人带来正反馈,比如屋子肉眼可见地变整洁,或者完成了几组动作,这些都能建立并加强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从而不再终日焦虑自己虚度光阴。
虽然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程度的疲惫,但同时也会让人有更好的休息和睡眠,从而让大脑得到更好的放松。
5.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这种焦虑为你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自己实在无法排解,也可以预约心理咨询中心个体心理咨询寻求帮助噢。
图文编辑、校对|张茜茜
文章选题、审核|刘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