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教改
诊断学团队 加入时间:2019-05-23 17:04:45 点击:
1.树立新型教学理念,适应新形势医学教育
近年来,我们通过对现代教育理念、高等医学教育规律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学习,分析研究了我院学生在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借鉴国内知名医学院校的经验,树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为目的, 以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为手段,以社会服务为第二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教学理念;此外,我们深知培养新型医学人才,医技和医德密不可分,医德医风的萎靡和学生的人文素质低下不无关系,为此,课程组老师坚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人文知识,以新医学模式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方式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
2.建立“三联系”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联系,根据培养目标精简教学内容,临床专业重点讲授临床诊断疾病所必须的症状学、体格检查、病史采集、化验检查、心电图等,针灸推拿专业则以症状学,体格检查、病史采集为学习重点。
(2)理论教学与临床应用联系,症状学部分以病因和临床表现为重点,病史采集强调内容和技巧的有机统一,重视体格检查内容的全面性和手法的规范性,化验检查、心电图等密切联系临床病人,实现诊断学的临床桥梁课作用。
(3)实践教学与职业能力联系,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临床,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临床技能。
3.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我们始终针对专业就业岗位需要,以培养基层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有用,够用,适用”为原则,把教学内容与专业和课程特色以及国家考纲要求结合起来,明确教学目的,突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对教材内容按照1条主线(以临床疾病诊断思维为主线),2个避免(重复和遗漏),3个对接(与临床需要对接,与执业考试对接、与社会需求对接),4个突出(常用性、基本性、临床作用、实践操作)进行了筛选、重组与排序,完成与专业后续课程的衔接。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组不断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一体,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目标教学与病例教学相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答疑相结合,将情景式、互动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到诊断学教学中,归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职业素质和临床实践技能能力,提高了学生成绩合格率和执业考试通过率。
5.突出课程重点,强化技能实训和考核
检体诊断学课程重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顺序与技能,异常体征的识别、独立的临床思维及诊断能力等。课程理论内容抽象,教学实践性强,对初学者有一定难度。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增加了校内实训学时数,现实训课时达48学时;编写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实训指导;建设了高素质、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引进了仿真电子模拟标准化病人及多功能模拟穿刺系统,弥补了临床病种的欠缺和不足,训练了临床技能操作基本功;录制了检体诊断实践教学录像;加强了角色转换和学生之间相互查体训练,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既巩固了体格检查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重视以考试指向性促进学生重视临床实践,采用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接轨的客观结构临床考试(OSCE)考核办法,考核结果纳入期末成绩之中,考前制定了考核方案和详细的评分标准,实践考核多途径、多角度进行,重点考核学生问诊能力、查体能力、识别异常体征能力、判读心电图及临床常见辅助检查单的能力,在实践考核中重视对学生错误检体手法的纠正,确保临床技能学习的标准化及规范化,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