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我们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抗击新冠肺炎医疗救治队医护人员奋力战“疫”纪实

来源: 编辑:zxb发布时间:2020-03-11




疫情就是命令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牵动着亿万人心。在确定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为市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后,感染科的主任芦静平和护士长王宏,带领感染科全体医护人员,不断的优化防护流程,规划病房布局,张贴各种标识,制定穿脱防护用品流程,储备防护用品,制定新冠肺炎的应急预案……并抽调10多个科室核心骨干进驻感染科。



   当每天看着新闻里不断增加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看到平凉有确诊病例的时候,做为感染科的主任和护士长,芦静平和王宏责无旁贷,她们始终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不顾个人安危,以对党忠诚的政治觉悟,冲锋在前的责任担当,勤奋敬业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深入医护一线,充分发挥了感染科领头羊的优良职业素养,在学院和附属医院党政的正确领导下,芦静平、王宏和33名医护人员一起携手并肩,向“疫”而行,在抗疫这个没有硝烟但有生死的战场上,毅然参战,在一线书写着使命和担当。在奋战一线40多天后8名确诊患者相继治愈出院。



坚守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的最前线

    90后的张意茹、宋晋楠、兰燕燕……这些护士们早上不敢喝水,不敢喝稀饭,不敢喝牛奶,啃上几口馒头,不到七点就赶到隔离病房,工作时穿着纸尿裤,经过6~8个小时的工作,等脱掉防护服走出隔离病房已经是筋疲力尽,经常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现象,让人心疼。“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

   奔五的副主任医师吕晓东,主管护师刘芳、高华、白琴,坚持在一线,每次从病房出来都体力不支,但他们还在一直坚持着,忍受着与病魔作战。



   消毒工作是既艰苦又不能少的一环,每次病人去CT室做检查的时候,刘芳都要背上20kg的消毒水跟随病人一起去CT室进行消毒工作,刘芳身材娇小,体重不到100斤,单薄瘦弱的她,内心却贮藏着一股坚毅,支撑着她勇敢地站到抗疫前线。

33名医护人员进了隔离病房后,成了一群“忘了”自己的人。有的人鼻梁上生了压疮,脸上压出了“斑马线”,“忘了”自己对美的需求,更忘了自己刚刚生过病。护士长王宏在收治病人的前一天还头晕的天旋地转,姚永娟和韩雪忘了她们还是新娘子,赵晓玲忘了她相继失去父亲和婆婆……她们身上有很多角色:妻子、妈妈、女儿,但疫情来临后,她们做得最好的角色是抗疫一线的“战士”。



   医护人员从清洁区做好层层防护后才能进入隔离区。作为科室负责人,芦主任和王护士长要严格把关,认真检查每一位医护人员穿戴防护用品是否到位,确认无误才让他们进病房。

   确诊病人年龄差距很大,最大的56岁,最小的只有1岁,起初接受治疗时情绪波动也很大。患者对疾病本身就很恐惧,加之隔离病房和医护人员包裹的防护服,病人恐惧、焦虑、激动等负面情绪会很多。所以医护人员除了治疗身体疾病,更多的是要心理疏导,只有心情好了,疾病才能更快的恢复。从重症监护室病房来支援感染科的主管护师张文娟最会开导病人,哄病人开心。

   在救治中,除了隔离病房的13名主治医生,本院还成立了强大的专家组作为坚强的后盾,每天专家组都会对患者进行详细会诊。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中西医科的张晓国主治医生主动进隔离病房为病人把脉、调方、诊治。

 本院收治的8名患者中,2月17号首次治愈出院两名患者,随后在2月21号治愈出院三名患者,3月1号治愈出院两名患者,最后一名患者在3月4号治愈出院。

 总结40多天一线战“疫”经历,所有人思绪万千。不过让大家最开心的就是,救治组的所有战友都在,很庆幸,我们一个都没少。


掌声和鲜花同样属于幕后英雄

   2月14号一名未署名的小伙送来30支鲜花和一大包巧克力,让我们度过一个特殊的情人节。

   2月17号首次出院病人的家属送来锦旗。

   热心的市民们送来水果、酸奶、牛奶、护手霜、防压的药物……一件件小事,一张张卡片上写着“感恩有你”“最美逆行”“最美天使”……都为我们救治队的医护人员带来温暖和动力。

   感谢医务科、护理部、后勤部、设备科……各个部门的支持,为了保证我们一线人员防护物资需求,他们默默的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