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的观后总结

来源: 编辑:zxb发布时间:2020-03-10


3月9日下午,教育部组织全国大学生收听收看“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艾四林,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炳林,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秀军为主讲。

 

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此次思政大课,全体教师按时观看了思政大课,并在课后组织全院教师就此次思政大课进行了线上讨论。经过了深刻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全体教师对将抗击疫情融入到思政课教学的认识及方法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现在讨论结果总结如下:

一、抗击疫情对思政课的几点启发

第一,与时俱进,不断挖掘思政新元素

大多数学生眼中思政课的抽象性、纯理论性、枯燥乏味性等所谓的“特性”并非该门课的本性,相反,思政课具有丰富的内涵、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很强的实践性,这就需要思政课老师在把准政治方向,不偏离党政要求的前提下准确掌握时代性、不断挖掘新素材,创新教学方法,争取把看上去是抽象的、呆板的课程上生动、上鲜活,让学生感觉到这门课的引领性、实用性,体现出课程的政治性和服务性的统一,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理论和现实的统一。就本次防疫大考而言,我们完全可以将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生命价值和法治教育融入到思修课程;将人民的力量、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等融入到马原的教学中;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社会治理效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等融入到毛概课程;将中华民族历来的不屈品质、奋斗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五千年延绵至今的发展历程融入到近现代史的教学中。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良性互动。

第二,贴近学生,将人生课和爱国课合二为一

结合本次举国战“疫”问题讲战“疫”中体现出来的党的坚强领导和广大人民的爱国奉献,讲一堂让学生终身难忘的思政课。这是一个针对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契机,是一堂超大规模、全球视野的思政大课。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这又是一堂人生大课。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除了开展疫情防护知识教育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规则意识教育。通过抗疫体验和思政课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今日的中国是强大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有爱的中国;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知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树立珍视和热爱生命的价值观;要教育青年学生勇于担当,知行合一,遵守规则,保持理性,分清是非;要使学生认识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激励学生努力做一个传播爱、奉献爱、充满爱的人。

第三,居安思危,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当代中国处于最好的时期,但是很多国人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们并没有意识到机遇后面的挑战和危机,许多学生陷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误区,这次疫情为我们敲响警钟,让所有中国人意识到“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抗击疫情启示我们,思政课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疫情之后,思政课教学应该从防疫抗疫中挖掘教育素材,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相关领域的思考、总结和实践,这对学生成长成才,对构建防范重大风险长效机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高校与时俱进承担时代责任和教育担当的生动体现。

二、将抗击疫情融入到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做法

第一,上好思政理论课,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

思政课是思想的引领,力量的传递。作为思政课老师,我们虽然不能亲临主战场,但是,我们要将思政课教学优势转化为支持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充分挖掘战“疫”期间所涌现的新时代英雄精神,予以凝练提升,深化研究,不断充实思政课教案,优化思政课教程,用新时代中国精神感染教育大学生,用具体的案例和鲜活的人物生动地把思政课打造成有仁爱、有情义、有内涵的抗疫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第二,讲好疫情故事,培养大学生责任与担当意识

近两个月来,围绕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生、传播到扩散,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医务人员日夜奋战,科研人员全力攻关,众多劳动者坚守岗位、默默付出,无数企业和个人慷慨解囊、捐赠捐助……与疫情赛跑、与病魔较量,涌现了大量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与先进事迹,为我们进行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形象的、鲜活的教学素材,为立德树人提供素材。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有责任将高校思政课教学优势转化为支持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引导广大学生认真学习在这次“抗疫”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各种感人事迹,使同学们在感动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今天的青年学生将成为中国明天的建设者,他们的选择就是中国的未来,注定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我们思政课教师就是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三,重视历史教学,提升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而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汲取历史的智慧,学会正确判断形势,辩证看待问题,深刻认识国情,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在课堂上和学生对社会上风行的错误认识进行探讨并展开批驳,对“中国病毒”等严重扭曲是非曲直的说法,始终保持理性,关注主流媒体,明辨是非曲直,引导学生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信谣,不传谣,相信科学,做好自己。

第四,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帮助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找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统一的现实基础,科学地阐明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质,正确地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我党也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我党提出的“五位一体”的理念,从此次疫情出发,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观念,引导学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总之,在共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这场战役中,不断刷新的疫情数字、新闻故事背后是生命的一次次较量和守护。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场医学上的战役,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这场战役中,有效地引导学生甄别、认知与行动,体现并传递教育者对生命的理解、尊重与关爱,并能在这场疫情过后,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责任与担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的思辩能力在抗击疫情中获得提升,这是我们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